为了忘却的荣辱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法学院 洪 宇
~年3月4日xx同志在看望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想想真觉得可悲,荣辱观本应是人们心中所固有的道德准绳,是人们做事的标准;知荣明辱即知道做什么事光荣,做什么事可耻,可是对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居然要用条条框框来约束,想想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只为了这忘却的荣辱,“xxxx”这本不该被赤裸裸提出的东西却不得不被提出了,由此心中更觉羞愧!愧对泱泱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愧对世界文明古国的称号;愧对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的身份;愧对老祖宗留下的千古美德;愧对……我们所愧对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俗话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只要我们及时找到问题所在,想办法弥补,挽回一定的损失还是很有可能的,但怕的就是我们明知自己有错,却不去正视,还要“誓将错误进行到底”!我们明知自己做的事是可耻的,不但不以此为耻反到引以为“荣”,如此不知羞耻者实为天下之大耻也!可是“xxxx”提出后的这两年来,我们到底为此做了些什么?我们到底做得怎么样了呢?我们的陋习都改了吗?我们的荣辱观有了长足的长进了吗?结果却不容乐观。的确,不可否认,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陋习的改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我们至少也应该有一点进步吧,哪怕只是一点点也好呀!可事与愿违,社会上的不文明现象还是比比皆是,一些人还是不辨荣辱(一直搞不懂是不辨,还是不愿辨,因为有些东西似乎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懂的,而我们成年人却“不懂”,难道真的人越长大就越变得随便,甚至于忘记了荣辱,难道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吗?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我到真的希望人永远都不会长大,哪怕只是停留在幼儿园的水平也好,至少这样我们的社会还是一个知荣明辱的和谐社会)。
想想,有时候,人真的不能只活在只一个充满私利的世界里,人更不能为了一己一时的私利而忘记荣辱,不讲公德,毫无社会原则。有时想想,不讲荣辱而换来的私利到底值得吗?古人有舍生取义的,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有为了自己的诺言而“退避三舍”的……诸如此类,太多太多。再看看现在,居然有怀疑“雷锋精神”的现实性,什么事都要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我就是搞不懂为什么人们总认为市场经济不能与社会 公德相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实也是一个知荣明辱的社会,二者是完全可以相容的,因此,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十分必要的,是势在必行的!
前不久,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某市公交公司针对公交车上有条件乘客不向老弱病残、孕妇等让座的现象,制定出凡给老弱病残、孕妇等让座可获得一定期限的乘车免费的规定,由此引起了公交让座的“新风”,这不禁引起了我们的思考:这样的并非发自内心的而只是为了个人私利的行为值得我们肯定吗?我们引以为荣的行为难道都需要附加一些优惠条件吗?想想还是毛主席对雷锋的评价值得我们深思:“一个人的光荣缘于他的默默无闻的奉献,而非是站在个人私利上的轰轰烈烈的做作”,我想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荣辱观”的真谛,究竟什么是荣什么是辱,我想大家应该已经很清楚了,不必再说太多了!
再想想我们大学生的荣辱观也不容乐观,从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在北京动物园用硫酸泼伤黑熊事件到浙江大学生周英明杀害同寝室同学再到校园考试舞弊等事件!我们发现大学生的成长更需要关心,因此作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十分迫切的!大学生的成长规划也是值得学校所关注的!
合理进行成长规划,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大学生责无旁贷!
第二篇:为了忘却的记忆为了忘却的记忆
茫茫人海,也许只为那一次美丽的邂逅,青涩的自己漾起春的回忆。曾经的记忆,渐行渐远,直至离开了我们视线。纵然时光流逝,却依稀闪人眼目。
白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买回那些忘却的记忆。青春是雨后的彩虹,充满了丰富的色彩。
青春放射异彩。诺贝尔十八岁开始研究气量设计,经过了五年的奋斗,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气量计。德国数学家高斯,十九岁用直尺和圆规做出了正十七边形,解决了困扰两千多年的难题,还惊人的发现了二次互反律,接着证明了代数的基本定理,二十三岁还发现了椭圆函数。牛顿二十一岁的时候,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了数学上有名的二项式定理和微积分算法,二十三岁发现万有引力,接着又创立天文学,二十六岁奠定经典力学基础。难道这些还不足以说明青春是奇迹的载体,他蕴藏着不尽的人生动力。
克林顿的座右铭一直回响在我的耳畔,那样一句话简洁朴素,却意味深远,引人深思“青春不是一生的一个时期,而是一种心态。青春的本质,不是朱唇红颜,也并非灵活的关节,而是坚定地意志,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也是荡漾在生命甘泉中的一丝清凉,青春的内涵,是战胜怯懦的勇气,是敢于冒险的精神,而不是好逸恶劳。”也许这正是对青春的一种完美的诠释。
九零的我,时常默默的躲在角落里,望着远方的疏散的星光,嗅着随风袭来的阵阵花香扪心自问,青春是什么?在人影间来回徘徊,没有青春的人生何谈辉煌?是啊,人生在世,时时寻青春,刻刻逐青春。待到青春时,悔恨不相知。
我们用热情燃起青春的火焰,我们用歌声唤回岁月的流转,我们用希望点起成功的木棒,我们用坚持赢得最终的成功,我们用光影的相合,来面对青春,只是为了那些忘却的记忆。
青春易逝,分秒必争。
我们对未来充满着期待,我们不断地拼搏,只为青春无悔而歌,会否曾想假如自己是一个白发斑斑的垂暮者,还会依稀记得那些曾经的记忆吗?
为了忘却的记忆,人生最美好的时刻,或许就是你在青春所留下的印迹,为了他们不曾消逝,不变为那些忘却的记忆,我们应该让青春飞扬,扬起我们无法忘却的记忆。
停笔而歇,已是夜深人静时,举杯而饮,更思一席文。青春何在?扬起风帆,乘风远航,为了忘却的记忆??
第三篇:《为了忘却的激情》读后感第一次看到我同学发了这么长的文章。读完之后回味余久……
在大学的校园里,我是属于不合群的那类人。不喜欢跟人闹哄哄的操机,不喜欢跟人半夜三更跑出去喝酒。喜欢泡在图书馆翻翻杂志背背书,玩玩游戏上上网。在班上,我是属于那种低调类型的人。很少大声喧哗跟人打闹,按时上下课认真听课认真记笔记认真地看书,甚至无比认真地写每一份实验报告而总被人鄙视。我不是班干部,我没有像很多同学那样为班级做过什么荣耀的事,出过很烂的班刊,写过很多很八卦的东西。
大学3年转眼过去了,沉淀下来的是些什么东西呢?大一,我奔波辗转于形形色色的社团流连于各式各样的讲座自娱自乐 ……此处隐藏6671个字……韧”的精神,号召人们为夺取这最后的胜利而英勇斗争。总之,这一段表达了对死难烈士沉痛哀悼、对反动派愤怒控诉、对革命的胜利信心和彻底斗争的强烈感情。
三、总结全文
1 、 引导学生快速复读全文,体会文中强烈的抒情色彩。
这篇文章是具有浓烈抒情成分的散文诗式的杂文,文中的记叙和议论常与抒情结合,处处凝集着强烈深沉的悼念之情,使文章的纪念性更强,更能打动人心。如第一部分回忆与白莽的三次会见,在朴素的记叙文字中,却处处流露出他们彼此间的信赖和关怀。而在忆及彼得斐集子的失落时,又通过痛感“明珠投暗”、“岂不冤枉”的简短议论,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的憎恶之情。又如第四部分在记叙了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一同遇难,他身上中了十弹之后的两段文字更是充溢着作者满腔悲愤之情,特别是那首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更是作者如火激情的高度凝聚。
2 、 引导学生思考全文在线索的确定、段落的衔接和首尾的呼应上是怎样周密安排的。
本文写人记事,内容丰富。所写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五个人;不是一件事、一个场面,而是许多片断的、零散琐细的事情。尽管如此,文章内在联系却十分紧密。
首先,作者把他和五烈士的交往、接触和悼念作为线索,把本来散乱、孤立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整体。文章第一部分写白莽,第二部分写柔石,第三部分写白莽与柔石一同被捕,第四部分写五烈士被捕经过、狱中情况及遇害消息,以写柔石为主,第五部分表达作者的悲愤心情并指出烈士鲜血不会白流,作者与五烈士的关系这条线索贯串五部分的始终。
其次,各部分之间又有巧妙的过渡和衔接。如第一部分写送书给白莽,补叙是托柔石送去的,引出第二部分写柔石,又由柔石的介绍引出冯铿。第三部分里又一次写托柔石送书给白莽,再从书落到“三道头”之类的手里转入第四部分写他们一同被捕和受害的情况,再补写李伟森、胡也频两人。文章前后,一环扣着一环,紧密无隙,衔接自然,脉络清楚。
再次,结尾的文句又用反复来强调和深化主题并与第一部分的开头遥相呼应,使全篇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
四、作业。
第五篇:为了忘却的纪念学案《为了忘却的纪念》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主旨,体会文中所抒发的感情。
2品味语言,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3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4了解五烈士献身革命的崇高形象,学习鲁迅爱憎分明的情感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安排:三课时
背景资料
柔石,原名赵平复,最初从事教育工作,并参加新文学运动。1923年开始创作;1928年夏,他到了上海,与鲁迅有较多往还,在鲁迅的帮助下译介外国的尤其是东欧和北欧的文学,编辑《语丝》、《朝花旬刊》、《萌芽月刊》等刊物,这些活动对于他的创作起了积极的影响。他曾经写《二月》、《为奴隶的母亲》等作品。
胡也频于1924年开始文艺活动,与人合编了北京《京报》附刊之一《民从文艺》,同时用胡崇轩署名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作品。1928年春,他到了上海,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明确地以文学为革命服务。在《到莫斯科去》的序文中,他强调创作应“抓住这斗争底时代的现实”,“深入于无产阶级的社会而经历他们的生活和体验他们的意识”,这些主张影响到他的创作。他曾写《到莫斯科去》、《光明在我们前面》等作品。
殷夫,原名徐祖华,笔名白莽。他从1924年左右就开始写诗,1928年创作较多,迅速成为无产阶级的革命诗人。殷夫与革命发生关系较早,1927年4月在上海第一次被捕。1929年,他离开学校,专门从事青年工人运动,创作趋向高潮,以殷夫、白莽、莎菲等笔名发表了不少诗歌、散记、论文。鲁迅十分珍惜殷夫的诗作,在《孩儿塔》的序文中,他这样写道:“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李伟森,李伟森,湖北武昌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日日新闻》总编辑。参加二七大罢工。1924年赴苏联学习。1925年回国,曾任共青团广东区委宣传部长、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团中央宣传部长、团中央南方局书记等职。1928年夏主编《上海报》,5月任苏准会上海办事处负责人。1931年1月17日在东方旅社被捕,2月7日牺牲于龙华。笔名李求实,主要从事实务工作,他从革命需要出发,写了不少论文、杂文,编过《革命歌集》,译了传记《朵思退夫斯基》(即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曾作过一些文艺短评和零星翻译。他不是左联成员,但与左联关系密切。
冯铿(1907年10月10日—1931年2月7日)女,又名岭梅,广东潮州人。现代女作家。1930年加入“左联”。1931年初与柔石、胡也频、李求实、白莽等人同时被捕,死于龙华狱中。1986年才出版了她唯一的著作集《重新起来》。
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竦()身迂()戳()穿吮()血 隔()膜() 偈()子涅() 槃()信札() 镣()铐() 挈()妇将雏() 缁()衣 禁锢()淤()积
2.解释下列词语。
拳拳:
隐约其辞:
素不相识:
情随事迁:
人心惟危:
急于事功:
延口残喘:
3.默写《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
第一课时
一解题:既然纪念为什么还忘却?
二朗读课文,理清内容,感知本文严谨的结构
三找出记叙抒情议论的部分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二课时
分析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一指导学生阅读第一部分讨论概括白莽的性格。
二快速阅读第二部分,讨论
1概括柔石的性格及可贵的品格。
2为什么要引用方孝孺的典故?
三讨论第三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四有感情的朗读第四部分讨论,这部分写法上与前三部分有什么不同?
第三课时
品味语言,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的朗读第五部分讨论
1引用思旧赋的作用?
2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3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4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阅读了本文的人还看了以下的文章:为了忘却的纪念
9-18为了忘却的纪念
为了忘却的纪念学案
《为了忘却的纪念》
为了忘却的纪念
文档为doc格式